刘村中学:在鬼子炮楼下,临汾张子高奋起办学-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867
采悠长汾水之灵气,撷雄奇姑射之灵光,一位临汾赤子用自己的残疾抚恤金,在日寇的炮楼下捐资兴学、教书育人的故事,至今仍流传在平阳大地。
抗日战争初期,他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用自己的抚恤金在尧都区刘村镇北刘村岱山庙创办了“北刘私立自力学校”,并由小学逐渐发展为完全中学,开创了临汾河西中学教育的先河。临汾解放初期,该校曾与临汾二中、临汾一中、临汾师范成鼎立之势,颇有影响。1958年改称刘村中学,当年是临汾县中学教育的“主力部队”,极盛时期学生超过2000人。
乌飞兔走,光阴如梭,弹指间79个春秋逝去。让我们循着记忆的足迹,共同追忆我市一位可敬的教育先驱——张子高先生在日寇炮楼下不惜家财捐资办学的故事。
抗日救亡 奋起办学
1938年春,日寇铁蹄踏入临汾县境(现尧都区),在县城四周设了据点,在刘村镇上筑起了炮楼。离刘村镇不足二里的北刘村在日寇的枪口控制之下,日伪猖狂,村人惊慌,民不聊生,学生失学,无以适存。
张子高先生是北刘村人,本名张登岳,字紫高(后改为子高),时年34岁,曾参加“冯阎倒蒋”之战,腿部受伤。看到日寇耀武扬威,满怀抗日救国之情的张子高先生不禁怒火中烧,挺身而出,拍案而起:“抗日救国,人人有责,我身残难以继续从戎抗敌,也应竭尽全力做一点救亡工作。目前,青少年失学过多,就从教育救国做起,办学校为抗日救亡培养人才吧!”
子高先生在日寇枪口下办学的想法,颇受村中父老和有识者赞赏,但也有人善意地提出疑虑:“日军炮楼就在眼前,环境恶劣,办得成吗?”“日本人正在物色汉奸,要在刘村办学,推行奴化教育,会让咱们办校?”“没钱、缺房、少教员,办学谈何容易!”
这些疑虑确有道理。然而,子高先生成竹在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炎黄子孙,不能受日寇挟制。我们要办学,日本人和汉奸会来找麻烦,这不能怕,只能想方设法与之周旋;至于经费等难题,由我来筹划解决。”
张子高为抗日救亡而奋起办学的想法,得到了北刘村父老群众的支持。他蔑视日寇、大胆办学、教育救亡的胆识与决心也深深感动了桑梓乡亲。
慷慨解囊 迎难而上
子高先生说干就干。他毅然拿出自己的伤残抚恤金和多年积蓄两千块银元作为学校开办费,又求得村中父老同意,把村北的岱山庙改作校舍,挂出“北刘私立自力学校”的牌子,于1938年招生开学,确定了“敬业乐群”的校训。
学校成立了,但具体困难也摆在子高先生面前。
首先是教员缺少,子高先生就自任教员,身兼校长、教务主任等职,日夜苦干。同时,请贤聘优,请邻近村镇的爱国知识分子和自己的同窗同事任教。北刘村的李德贤、李德名,北卧口村的赵益寿,芦道村的郭耀先,乔家院的乔作栋,泊庄村的窦汉扬,高堆村的霍柏栋以及西宜村的贾梅风等先生,都被子高先生请来了。这些知识分子,出于抗日救国热情,怀着对子高先生办学救亡的崇敬心情,有的不计报酬甘当义务教员,有的只拿很少的生活补贴,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创办。
战乱颇仍,学校接踵而至的困难是买不到课本,这当然也难不住子高先生。他一边夜以继日地选录一些富于民族精神的文章,诸如《满江红》、《正气歌》等为学生讲解,采取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堂上抄的办法,抄完一课讲一课。学生们既读了书,又续了学,受益匪浅。课本困难就这样迎刃而解。
斗智斗勇 阻止并校
1939年,“北刘私立自力学校”建立了中学班,正式定名为“北刘私立自力中学”(以下简称北刘中学)。入校学生不仅来自北刘本村,而且吸引了汾河两岸和邻县的失学青年。
这所在日寇炮楼下创立并日益发展的民族学校,震惊了敌伪,引起了驻扎在刘村的日酋三浦的不安。
三浦是个阴险狡猾的日本情报队长。他坐镇刘村,一面凭借武力镇压百姓,一面又想推行奴化教育来奴化中国人。就在北刘中学的牌子挂出不久,三浦推出原临汾县一高的汉奸,要在刘村镇开办中学,想以此与北刘中学抗衡。然而,青年学生爱国者多,亲日的少,汉奸的“官”办学校竟然招不到学生。刘村镇的学生多数宁愿到二里外的北刘中学就读,也不肯在本镇中学上学。三浦恼羞成怒,听从汉奸的诡计,下令要北刘中学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限期搬迁合并于汉奸办的刘村中学,并送来了伪教育署编印的教材,妄图扩大他们奴化教育阵地,扼杀爱国的北刘中学。
消息传来,全校师生义愤填膺,子高先生安排大家照常上课,每当日军来学校查看时,师生们就拿出伪教育署编印的教材迷惑敌人,日军一走,师生们就把它扔到一边。
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子高先生探知三浦的翻译官与汉奸不合,而三浦对汉奸并不完全信任,于是就利用敌伪之间的矛盾,展开了反对并校的斗争。
子高先生多次拜访了曾留学日本的乡友韩福斗先生,说明自己创办北刘中学的用意和办学宗旨,揭穿了汉奸卖国求荣、策动鬼子三浦下令并校的诡计,敦请韩先生以大义为重,利用他与三浦翻译官的私交,建议三浦收回命令。几经周折,三浦似有放弃合并之意,子高先生趁热打铁,用钱买通了翻译官和三浦,使汉奸在三浦面前更加失宠。
与此同时,子高先生授意刘村一带爱国乡人,大造“爱国家、爱民族、当汉奸没有好结果”的舆论,给汉奸施加社会的和心里的压力,打击了他为虎作伥的嚣张气焰,“并校”之事后来不了了之。
先生厚德 后人缅怀
子高先生创办的这所学校从1938年招生到1948年临汾解放,整整十个春秋,共招收高小班13个、初中班9个、职业班5个,培育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和爱国思想的学生1100多人。在这部分毕业生中,有的担任了党政部门、人民团体和军队的领导职务,许多人成为科研和文化教育界的骨干。
解放后,北刘中学由国家接手管理,更名为“临汾县第二中学”,1957年后改称“临汾县刘村中学”,市县合并后,名为临汾市刘村中学,是我市历史较久、学生较多、影响较大的中学之一。
“姑射雪压苍松劲,尧都雾霭柳色新。汾水两岸好风光,山花烂漫总忆君。从戎归乡志弥坚,为国育人挽狂澜。抚恤金来办学校,从此美名天下传。春雨秋风四十年,吃尽苦辣知甜酸。坎坷一生终有果,奔波半世始谱篇。乡人均言自力好,旷代中华一奇男。”北刘中学1947年毕业生、原四川省文化厅高文曾经赋诗致敬已故老校长张子高先生。他的致敬,何尝不是代表了所有学子的心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来,刘村中学培养了无数学子,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解放后,张子高先生曾担任过临汾县政协常委,去世后县政协为他在临汾烈士陵园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1998年,刘村中学建校60周年校庆时,学校在小花园里为张子高先生立了一尊铜像,并举行了铜像揭幕仪式,以纪念他的开创之功及教育救国、兴学育人的精神。时任校长方熔(刘村中学第15任校长)为该校第一任校长的塑像题写了像名。
“老校区二道门门楣上‘敬业乐群’这几个字是当年的校训,是我伯父赵益寿手书的。”看着那四个历经风霜却依然遒劲有力的大字,学校第14任校长赵刚老师动情地说。
现任刘村实验中学校长李会明说:“虽然学校名称因为历史的发展而几易其名,但是,子高先生当初为学校确定的‘敬业乐群’的校训一直没有变,后来,在最初学校‘自力’精神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强不息’四个字,激励、启迪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努力拚搏、奋发图强、报效国家。”
日暖风和开桃李,笔酣墨浓写风流。子高先生的高风亮节在平阳大地的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永远为后人所称颂。
刘村中学:在鬼子炮楼下,临汾张子高奋起办学-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采悠长汾水之灵气,撷雄奇姑射之灵光,一位临汾赤子用自己的残疾抚恤金,在日寇的炮楼下捐资兴学、教书育人的故事,至今仍流传在平阳大地。抗日战争初期,他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用自己的抚恤金在尧都区刘村镇北刘村岱山庙创办了“北刘私立自力学校”,并由小学逐渐发展为完全中学,开创了临汾河西中学教育的先河。临汾解放初期,该校曾与临汾二中、临汾一中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