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万亿,居民个人也需要化债!-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369
化债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1
上星期财政部针对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化债措施,预计化债规模高达12万亿。
通过这次化债之后,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将从当前的14.3万亿逐年下降。
到2029年之后,预计地方隐性债务将会减少到2.3万亿左右。
尽管这种做法只是把桌子底下的借条摆到桌子上,光明正大地告诉大家地方政府有多少债务。
但通过这次化债之后,至少能够减轻地方政府短期的债务压力。
一方面是减少利息支出,5年时间累计减少利息接近6,000亿元。
另一方面是通过发行专项债置换隐性债务,至少5年之内,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明显下降。
之前用于偿还隐性债务的资金就可以腾挪出来用于发展民生和稳经济的相关项目。
所以这次化债预计能够带来的后期动力还是比较强劲的。
但想要促进经济的反弹回升,除了帮地方政府化债,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之外,其实目当前居民也需要一场化债运动。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对应的居民杠杆率也越来高。
至于目前居民的债务余额是多少,无法统计到。
但居民债务也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
显性债务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央行可以监控到,统计到的数据,也就是居民向银行借的贷款。
根据央行公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结构数据显示。
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住户贷款余额达到820427亿元,同比增长3.1%。
按照14.1人口计算,平均每人的银行贷款余额达到58186元。
但这还是以14.1人作为基数进行平均,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能够从银行借到贷款的居民估计也就4~5亿人。
按照这个基数来计算,在银行有贷款的人均贷款余额早就超过10万了。
在这些银行贷款当中,有一部分是房贷,当前余额大约是38万亿左右,剩余的包括车贷,个人信用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以及信用卡透支余额等。
2
除了银行这些显性债务之外,真正让居民头疼的其实是一些隐性债务。
这里所说的隐性在我们简单理解为银行系统以外的其他借贷。
这些借贷主要包括网贷,消费贷,分期贷,民间借贷,熟人之间的借贷。
至于居民的这些隐性债务余额到底是多少?无法去统计。
因为涉及的面太广,涉及的渠道太多了,根本统计不过来。
但保守估计这部分隐性债务的规模也应该不低。
尤其过去十几年,在网贷平台迅速崛起的背景之下,很多平台都毫无底线到处宣扬借债,不借债你就是跑不赢通胀。
在这种环境之下,很多年轻人到处都在举债,有的借钱充当买房的首付款,有的借钱买车,有的借钱创业,还有借钱消费各种电子产品等等。
但在这些年轻人当中,因为缺乏抵押物,同时自身的收入等各方面有限,这就注定了大家无法从银行渠道获得贷款,大多都是通过非银系统借贷。
相比于银行的贷款而言,这些非银系统的借贷才是真正的压力山大。
一方面是这些非银系统的借贷成本很高。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民间借贷以及网贷平台年化利率基本上都达到10%以上,绝大多数都达到15%以上。
个别小额贷款以及民间借贷年化利率甚至达到30%以上,相当于借10万块钱一年光还利息就3万块钱以上。
而且这些借贷都是等额本息还款,资金的利用率很低,实际利率远高于合同利率。
很多人一年的收入都不一定够还这些借贷利息了。
另一方面是这些非银系统的借贷期限比较短。
目前很多网贷民间借贷的期限大多都在三年以内,其中大多数都是在一年以内。
期限短这意味着大家缓冲的空间就少,一旦到期之后就必须偿还,如果不偿还会面临各种催收,各种起诉,甚至被列入信用黑名单。
最关键的是很多信贷机构罚息都很严重,一旦逾期之后都是按照几倍利息进行惩罚,而且是利滚利。
有可能一个人借了1万块钱一个月,一年之后就可能滚成5万块钱以上了。
面对这种债务黑洞,很多年轻人根本就扛不住过来。
其结果是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躺平。
不结婚,不生子,不消费,不买房,好像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共同的特点。
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很多年轻人负债压力都比较大,尤其是隐性债务的压力很大。
3
基于居民当前的这种债务困境,有些网友就呼吁国家来一场居民化债运动。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其实也在积极帮居民化债。
从2023年开始,央行就陆续对存量房贷利率进行调整。
2023年调整过一次,到了2024年10月份又对存量房贷利率进行下调。
经历这两次利率调整之后,存量房贷的利息大幅下降。
比如之前有些居民存量房贷利率都达到5%以上,但经历这两次调整之后,目前利率已经下降了3.5%左右。
这种调整大幅降低了居民的房贷负担。
比如有居民之前贷款200万,月供可能达到1.1万左右,但经历多次存量房贷调整之后,目前月供可能已经下降到8900元左右,相当一个月就少了1100元的利息,一年可以减少1.3万元的利息支出。
经历这两波操作,央行为居民减少的房贷利息保守估计达到一年2,000亿以上,让居民的债务明显减轻。
当然除了房贷之外,当前居民还面临各种各样的债务余额。
为此很多人都呼吁央行能够针对房贷以外的其他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进行化债。
比如允许居民从银行借贷款用于置换那些利息比较高的民间借贷和网贷。
如果这一招能够行得通,那将能够大幅降低居民隐性债务的成本,降低居民偿债压力。
到时说不定居民就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消费和投资,这对于促进消费的增长,打造内循环是有很大帮助的。
那这种隐性债务的化债工作有没有可行性呢?
有,但能够涉及的面不会太多。
首先,针对那些资产良好,信用良好的客户,银行或许会授信帮他们的化债。
当前的银行贷款利率确实很低,大多数银行贷款都已经下降到3%左右。
而且银行的贷款期限相对比较长些,如果能够借到银行低利率的贷款,用于置换那些民间借贷,那确实能够大幅降低债务成本。
对那些有资产做抵押,而且信用比较良好的客户,银行确实有可能会给他们授信,有了钱之后大家就可以置换那些高利率的贷款了。
其次,大多数居民隐性债务都不可能化解。
很多人之所以去借网贷或者民间借贷,根本原因是他们不符合银行条件,无法从银行借到低利率贷款。
反过来说,这些客户的资质比较差,违约的风险比较高。
如果银行轻易给这些资质比较差的客户授信,虽然可以帮他们置换那些高利息的贷款,但必定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
这种居民隐性债务的化债跟地方政府化债风险完全是不一样的。
地方政府的化债,他们有坚强的信用做后盾,而且有稳定的收入做支撑,所以化债不会出什么问题。
而现在很多有隐性债务的居民,大多都是工作不稳定,也没有什么抵押物,这就注定了他们潜在的违约风险很大。
所以考虑到这种风险因素,国家是不可能通过银行借新还旧的方式去化解居民的隐性债务的。
最终居民的隐性债务还得自己承担。
唯一能够行得通的是,严格按照最高院的利率限制去落实。
也就是各种借贷利率不能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
当前银行一年期LPR是3.1%,4倍就是12.4%。
如果国家能够出台一个政策明确规定,对于各大网贷以及民间借贷存量贷款利率超过12.4%的统一下调到12.4%以上,这将可以大幅降低居民的债务利息压力。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种期盼和设想,至于能不能落实到位,那就很难说了。
化债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1上星期财政部针对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化债措施,预计化债规模高达12万亿。通过这次化债之后,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将从当前的14.3万亿逐年下降。到2029年之后,预计地方隐性债务将会减少到2.3万亿左右。尽管这种做法只是把桌子底下的借条摆到桌子上,光明正大地告诉大家地方政府有多少债务。但通过这次化债之后,至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