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那些国债,是如何被化解的?-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368
一般认为,早在12世纪的意大利都市就有了国债的雏形。视觉中国/图
面对政府债务率的上升,人们往往会增加对其本息能否按时偿付的担忧。政府债务包括国债和地方债。其中,国债作为中央政府的债务,是一国国内信用度最高、最安全的金融资产。
以史为鉴,了解国债的起源、本质,以及历史上那些积累的巨额国债是如何被化解的,或许对认识当今的政府债务会有参考意义。
关于国债的起源,一般认为,早在12世纪的意大利都市,就有议会为了筹集战争等临时支出,将用于返还本息的税收与其它税收分离开来、交由辛迪加银行团保管,并由辛迪加银行团以该征税权为担保发行证券筹集资金。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国债起源于光荣革命之后的英国,即1693年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对啤酒及其他酒类物品税实行恒久性追加课税,再以之为抵押,以佟蒂年金形式发行100万镑的国债。
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都认为最初的国债,本质是税收担保之债。由此,根据日本学者富田俊基的著作《国债的历史——凝结在利率中的过去与未来》所述,进一步探究国债的本质,至少可以形成三个认识。
国债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一:由于最初国债发行是以对应的税收来担保偿还,这意味着国债筹集的资金是未来支付本息所需的每期税收之和,即“国债余额=税收(1期)+税收(2期)+……税收(无限期)”。当然,考虑到时间因素,每期税收应该按一定的利率折现。
所以,有观点认为,在国债由国内居民持有时,偿还国债利息的税收源于国民,最后又回到国民手中,只是单纯的所得转移,不会造成国民负担。这种说法忽视了政府为了偿债可能提高实际税率,以及部分国民承担的税负会相对其他国民更重的问题。
认识二:虽然财政制度上将国债存量续借和新发行区分开来,但对投资人而言却并没有区别,因此在续借能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国债价格=利息(1期)+利息(2期)+……利息(无限期)”,即国债是未来每期应付利息的折现价值之和。
这意味着国债每期应付的利息相对本金更加重要,正如格伦维尔指出“国债不是由本金而是由需要永久支付的利息构成的”。历史上的年金型国债,以及英国1749年将各种国债整理统合成无还款期限的年息3%统一公债,都显示了这样的特性。
认识三:以本币发行的国债以本币进行偿还,而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所以“国债=付息的货币”。现代货币的购买力由国家担保,与国家担保国债的偿付,具有一定内在相似性。
历史上,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北政府除了分别发行无息的绿底纸币和灰底纸币,还发行了附带利息的纸币,充分说明了国债和货币在信用度上的较高相似性。有观点认为,国债只要以本国通货发行和偿付,就不可能违约,从根本上否定了信用风险,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化债的六种方法
基于以上三个认识,再来审视历史上花样百出的化债方案,很多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在此,那些明显是违约的做法,诸如法国1797年制定《三分之二破产法》、墨索里尼1926年将即将到期的国债强制转换为长期国债,以及1998年俄罗斯宣布暂停国债本息偿付等,由于违背持有人意愿,并不是真正的化债之法。
有参考性、代表性的化债方法至少包括以下六种。
方法一:组建特殊公司,实行债转股或向特殊公司借款。
例如,1926年比利时的国债持有人突然拒绝了对临近到期国债进行换购的要求,国债转换危机突然爆发,比利时法郎也大幅贬值。当年下半年面临60亿比利时法郎的对内国债和0.5亿美元的外汇计价国债即将到期。于是政府决定创办新的国有铁道公司,并发行年分红6%的优先股,持有即将到期国债的人有权选择将其国债与优先股转换;不选择转换的人则可以换购3年后可提前偿还的7厘息国债。通过这种债转股办法,国债危机得以逐步平息。
再如,英国为了处理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短期债务高涨难题,1698年成立新东印度公司,由政府授予其贸易特权,而公司则给予政府年息8%的长期贷款200万英镑;类似做法还包括成立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这样政府就通过三大特权公司将大量短期债务转换为长期债务。
方法二:在财政黑字前提下设立减债基金。
例如,为了整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迅速增长的国债,1717年英国财政大臣沃尔波尔推行了以低息续借节约的利息创立减债基金的做法,被称为沃尔波尔减债基金。
当年,英国首先颁布了以能够提前清偿的国债为对象的续借三法,将彩票国债和向英格兰银行、南海公司借款的利息下调,然后将支付利息后的盈余资金集合创立减债基金。基金自1719年起开始了国库券清偿,在化债和确保当时财政运营机动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再如,创立于沃尔波尔减债基金之后的皮特减债基金,采用了普莱斯提倡的由统合国库资金每年收取定额资金(当初为100万英镑),从市场收购国债,凭其利息再收购国债的复利运用方式。针对这种方式,数学家汉密尔顿认为,只有在减债基金因财政黑字得以维持的情况下,复利运用的想法才是成立的(财政黑字,是财政赤字的反义词,即政府收入大于支出)。
方法三:通过优质收入来源分离实现债务分级偿还。
例如,在一战后法郎危机最为深重的1926年,为了推进国防证券整理,法国庞加莱内阁设立了“管理国防证券偿还、用于烟草产业经营及国债偿还的独立基金会”,简称基金会。该机构独立于财政收支体系,以烟草专卖的纯收入、所有权变更增补税、继承税以及遗产所有权变更税为独立的资金来源,并发行如“烟草公债”筹资,主要负责即将到期国防证券的本息偿付和转换。
此举的实质是将政府债务在偿还时安排了优先次序,交付基金会管理的成为高级债务,其它则是低级债务,从而从高级债务开始使国债奇迹般恢复了信誉。这样的做法类似于现今的ABS(资产证券化),实际上是将优质资产产生的收入分离出来专门发债,其它如1919年6月英国对发行的两种长期国债设立特别偿债基金,也是运用了类似原理。
方法四:由中央银行认购国债或直接贷款,以提供货币解决到期债务。
例如,1920年左右,由于英国中央银行抛售证券回收资金以试图提高短期利率,商业银行不再购进国库券,英格兰银行只能向资金周转困难的政府提供暂时的贷款。
再如,一战中的法国为了筹集军费大量从法兰西银行借款,以及日本银行于1932年11月25日开始通过认购国债为政府融资。当然,这种与今天被称为“财政赤字货币化”相似的做法,由于可能导致国债进一步累积和通货膨胀,因而一般是在特殊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得已而为之。
方法五:加征专项税收化解债务。
例如,为削减南北战争中累积的高额债务,美国将全部进口物品的平均从价关税由1861年的14%上调至1870年的42%,由此每年产生巨额财政盈余用于回购国债和在国民银行存款,之后联邦债务余额与GDP的比值从1871年的39%下降至1891年的8%。
再如,一战后的魏玛共和国为了清理战时债务、抑制通货膨胀,在1920年3月加征了所得税和征收富裕税。这些增加税收化债的方法回归了国债的税收本质,当然也只能在有税可征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方法六:传统的低息续借,并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例如,英国金融家戈申在1888年制定法案将3厘息统一公债低息续借为2.5厘息统一公债,以及日本1886年9月颁布实施《整理公债条例》,都是此类做法典型案例。
一般而言,国债整理后都节约了利息、延长了期限,还会通过统一品种提高流动性,为今后再降息提供基础。低息续借本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降息对化解债务的根本重要性,即在某种意义上“国债不是由本金而是由需要永久支付的利息构成的”。
虽然从现实看,面临难题的往往是地方政府债务,但同为政府债务,国债化解方法所蕴含的思想亦值得借鉴。
总之,政府债务代表国家信用,而信用是市场经济体系下分工、交换得以扩张的基础,会影响“斯密定理”(即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挥,因而探讨有效化解债务的方法对维护市场信用体系和促进国民财富增长非常重要。
一般认为,早在12世纪的意大利都市就有了国债的雏形。视觉中国/图面对政府债务率的上升,人们往往会增加对其本息能否按时偿付的担忧。政府债务包括国债和地方债。其中,国债作为中央政府的债务,是一国国内信用度最高、最安全的金融资产。以史为鉴,了解国债的起源、本质,以及历史上那些积累的巨额国债是如何被化解的,或许对认识当今的政府债务会有参考意义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