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造办智慧商显欢迎您!
华语祥影-智慧商显-苏造办SuZaoBan
6*12小时服务热线:
15510033533
问道中国

清代平阳亢氏迷案:⑥一本疑是亢家在扬州卖盐的账簿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25-01-09 人气:140
【苏言道】亢百万的“辉煌业绩”在民间有许多传说。但在清至民国以来各种琳琅满目的裨史杂记中,对亢氏在故乡平阳或在扬州如何富有,虽多有一鳞半爪的提及,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包括那些古人,都没有相关的原始记载凭据。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临汾晚报》总编辑的来祥生先生提供了一本疑是亢家在扬州卖盐的账簿,这是他在临汾百汇市场的旧书摊上淘来的。发现这个账本
清代平阳亢氏迷案:⑥一本疑是亢家在扬州卖盐的账簿-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353

亢百万的“辉煌业绩”在民间有许多传说。但在清至民国以来各种琳琅满目的裨史杂记中,对亢氏在故乡平阳或在扬州如何富有,虽多有一鳞半爪的提及,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包括那些古人,都没有相关的原始记载凭据。

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临汾晚报》总编辑的来祥生先生提供了一本疑是亢家在扬州卖盐的账簿,这是他在临汾百汇市场的旧书摊上淘来的。发现这个账本的消息在《临汾晚报》上登出来后,引起巨大的反响,全国上百家媒体都争相给予了报道、转载。

这个账簿前后已经没有了封皮封面,账簿纸张发黄发暗,不少地方还油渍斑斑,但字迹清晰,一目了然。账簿长18厘米、宽23.5厘米,每页12行,均由极其漂亮的小楷书法写成。

账簿中的每笔盐交易少则“九百八十引”,多则达到了“贰千引”。按照1引约344斤左右计算,那么每笔生意至少在34万斤以上。在账簿中发现了几个“老熟人”的名字赫然在列:黄潆泰、江广达、鲍有恒、王履泰……他们竟然都和该账簿主人有生意往来,而且多是下线客户。譬如,该账簿主人批盐给黄潆泰的一笔生意,是这样记录的:

卖与黄潆泰一千引,价二两九钱三分,回五分……共该银叁千贰百一拾六两贰钱七分八厘……

黄潆泰,即今扬州个圆的主人黄至筠。和道人《两淮鹾商轶闻录》一文中有载:

“有黄银泰者,晋人也。其先为大同黄金泰之家奴,以为人机警故,领资到扬,经营盐业。十数年间,遂致巨富,及至八家商总领袖。”他觉得黄银泰之名反显示出其家奴面目,遂改名黄应泰,又称黄潆泰、黄瀛泰、黄均太,后为附庸风雅,改名黄至筠。

账簿对江广达的记载是:成交“贰仟引……”

江广达又名江春,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位列“两淮八大总商”之首。曾因“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奇迹被誉为 “以布衣上交天子”的“天下最牛徽商”。19岁时袭任扬州总商,长达四十余年。江春在扬州的四十余年,一直驰骋于扬州两淮盐界。乾隆皇帝一生共六次南巡,两次东巡,都是由江广达负责接驾,承办一切供应事宜。在乾隆年间,江广达可谓叱咤风云,尽得天下风流。

鲍有恒也是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一,而王履泰则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平阳商帮四大家族之一的北柴王家掌门人,都是当时在两淮盐场气吞天下的头面人物。

账簿上的每笔生意均记录得非常详细。交易中,针对不同的盐商价格,每引价银也从2.9两至3.8两不等。能拿到2.9两价格的盐商,说明主人身份较高,或者实力较强。比如,卖给江广达的 ‘贰千引’,价格是2.9两,回扣5分;同是两淮盐商领军人物之一的王履泰,虽然拿到了2.9两的价格,但回扣却只有4分。这表明,当时王履泰的身份或者实力比江广达要略逊一筹。

账簿上这些气壮山河的两淮盐场风云人物都是该账簿主人的下线客户,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账簿主人的实力一定非常雄厚,或者说他的实力远在这几个人之上。

在“杨店费用各项”这部分,账簿详细记录米、面、柴、火足、店房租、店役辛工、店零用……其中还包括人情份子、送客酒资、请客酒席、修理家具并新添、年节赏封并卖水烟、买木等等。最后是总计:“共用出成本平元银叁万柒千玖百捌拾壹两六钱叁分九厘。”

另外,让人惊喜的是,账簿上居然还明确显示出该主人大房、二房和三房的入股及分红情况:“大房原本平元银五千九百三十二两一钱三分三厘”,除应得利息及后存入“辛俸”(即薪俸),“净存资本平元银六千零九十五两五钱七分五厘”;“二房李景唐原本平元银肆千六百五十两一钱五分四厘,应得利平元银一百三十三两八钱八分二厘,共存资本平元银肆千七百八十四两零三分六厘”;“三房李凌云原本平元银肆千六百五十九两九钱七分四厘,应得利平元银一百三十四两一钱六分五厘,共存资本平元银肆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零三分九厘”。

除此以外,在三房李凌云之后,还有一个人的名字看不清楚,也有相应的入股及分红:“原本平元银贰千八百七十八两贰钱一分八厘,应得利平元银八十贰两八钱六分七厘,共存资本平元银贰千九百六十一两零八分五厘。”

根据账簿上大房、二房和三房的次序排列,隐约觉得这个看不清名字的人可能是该主人非常宠爱但尚未给予名分的小妾。

主人开支如此庞大,又拥有拿着如此“高薪”的“三妻四妾”,其财势之雄厚可想而知了。要知道,在乾隆至嘉庆年间,一般捕快、轿夫、门子、皂隶等普通“公务员”的年收入才6两银子啊!

这本账簿原是从临汾一处旧宅院中收破烂时收到的,账簿中还夹有十数张清代戏曲人物剪纸。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杨迎祺看过账簿中所夹的剪纸后,认为这些剪纸是清代的,而且具有典型的平阳剪纸特点,应该出自平阳。

从账簿的破损程度、纸张颜色、所记内容来判断,它应该是一个超级大商家族货真价实的原始流水账簿无疑。

根据对平阳商帮的了解,账簿的东家最有可能就是名闻遐迩的平阳亢氏,因为只有亢家才具备这个实力。清康乾年间,能够参与到扬州这个两淮盐运司衙门所在地批发食盐的行商,没有上千万两白银的资金是无法涉足其中的。在当时的平阳府四大家族中,北柴王家王履泰的名字在账簿的客商之列,自然被排除在外,师庄(今襄汾赵康)尉家实力逊于亢氏,南高(今襄汾南高)刘家的财力尚在师庄尉家之下,他们都不可能成为账簿的主人。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在一般人看来毫无价值的账簿直接收购点就在临汾城的一处旧宅院中,从逻辑和情理上推断,账簿的主人只能是亢家。

扬州学者韦明铧先生对此提出了几点质疑:认为此物不太可能是亢氏盐商的账簿,因为亢家在乾隆时期已经彻底没落。韦先生做出这样判断的根据是,李斗系乾隆时代人,他曾在《扬州画舫录》如此记载亢园:

至今地址尚存,而亭舍堂室,已无考矣。惟流文荡画桥一石,款识十二字云:“丙寅清和八十一老人方文书”,尚嵌在杨高三家水门上。……合欣园,本亢家花园旧址,改为茶肆,以酥儿烧饼见称于市。

其实,李斗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乾隆在位整整60年。也就是说乾隆中期时,李斗才十五六岁,且那段时间李斗并不在扬州。乾隆末年,亢园已经成了饼店、茶馆,亢家已经败落,这恰恰可以得出距此二三十年前的乾隆中期以前亢家就可能存在的结论。何况,李斗死于嘉庆二十二年三月,那么,所谓的“亢园已经成了饼店、茶馆,亢家已经败落”是乾隆末年的场景还是嘉庆十年或嘉庆二十年的情形,还真不好说。

就看到的这个账本而言,从纸张,从笔迹,甚至从其中的内容来看,都是一个原始的流水账目记载。至此,亢百万在扬州业盐时那个朦胧不清的背影在我混沌的脑海里才终于算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

摘录:李琳之《大商的梦魇:清康乾年间首富平阳亢氏迷案》


清代平阳亢氏迷案:⑥一本疑是亢家在扬州卖盐的账簿-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亢百万的“辉煌业绩”在民间有许多传说。但在清至民国以来各种琳琅满目的裨史杂记中,对亢氏在故乡平阳或在扬州如何富有,虽多有一鳞半爪的提及,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包括那些古人,都没有相关的原始记载凭据。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临汾晚报》总编辑的来祥生先生提供了一本疑是亢家在扬州卖盐的账簿,这是他在临汾百汇市场的旧书摊上淘来的。发现这个账本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353

1526722225289.png

0
0
付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