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救关羽的高人普净长老, 一句话问出人生最大执念-采编:苏造办智慧商显15510033533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102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小人物,曾两次救了关羽——一次救了性命,一次救了灵魂。这个小人物,就是普净长老。
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普净长老冒险示警,让关羽逃过了守关大将卞喜的暗算。
若干年后,关羽失荆州走麦城,死于东吴君臣之手。他的灵魂愤愤不平,怨气满腹,四处游荡,不得安宁,这时,普净长老又在玉泉山上的一个小庵里等着他。
当时,关羽骑着赤兔马,提着青龙刀,带着关平周仓,在半空中大呼:“还我头来!”他觉得自己亏,觉得自己冤,胸中的闷气无论如何难以排解。普净长老呢,只用一句话就让关羽顿悟了。他说:你被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那么,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的头,又该找谁去要呢?
用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说就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关羽恍然大悟,怨气尽消,稽首皈依。
执念
关羽的误区和执念,其实也是绝大部分普通人的误区和执念。
在芸芸众生的心中,绝大多数都把自己看得最重,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来衡量是非对错。自己对不起别人的事情,一般都忘得飞快;别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总是记得无比清晰;自己占便宜的事儿,一般都转眼即忘;自己吃亏的事儿,总是搁在心里难以释怀。
比如关羽。他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杀蔡阳,水淹七军,擒杀庞德。可以说,他的刀下,白骨累累。但是,他一直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应当,那些颜良文丑、蔡阳庞德,都是活该丧命。青龙刀上的血迹还没有干涸,关羽也许就已经忘掉那些刀下之鬼了。你见到关羽为此良心不安过吗?没有。
可是,轮到关羽自己掉脑袋了,他就觉得一切都不一样了,他就觉得冤屈、憋屈、不应该了,他就无论如何接受不了了,他就要大喊大叫“还我头来”了。
中国有句俗话:要想公道,打个颠倒。普净长老就是“打了个颠倒”,站到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的角度问了一句:他们又该找谁去要脑袋呢?
这一问,就问出关羽的狭隘来了;这一问,就问出关羽的荒唐来了;这一问,就把关羽难以排遣的憋屈问没了。
醒世一问
历史从来都是强者的历史,弱者只能面对被消灭、被吃掉的命运,他们不配拥有声音。孔明的一场场大火烧过去,李逵的车轮大斧齐刷刷砍过去,那些对面的弱者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或者说化作了彰显强者功绩的一串串冰冷数字。
他们被漠视,被欺辱,被消灭,在消失的同时甚至还被嘲笑。没有人问过他们的感受,更少有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喊上一嗓子、说上一句话。
佛家讲的是“众生平等”,强者弱者都是众生,这才有了普净长老的醒世一问。
这一问,把那些符号化的颜良文丑、五关六将,都还原成了活生生的人。他们没有关羽勇武,但也有血有肉,有家人有感情,有悲伤有愤怒,有恐惧有爱恨。
《三国演义》通篇都是打打杀杀、沙场征战。普净长老的这一问,问出了战争的残酷血腥,问出了战争的荒谬可悲。那些用累累白骨堆积起来的英雄功业,在这一问之下也显得苍白无力。
一叹
普净长老
虽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虽然饱含人文情怀,但是,普净长老的醒世一问,毕竟只是一个小人物的话语,它实在改变不了什么。
就算是当时稽首皈依的关羽,其实也没有做出多少改变。不久,关羽的魂魄就去找仇人索命了,于是吕蒙在庆功宴上发狂暴毙;后来,关羽的魂魄又在猇亭附近出现,帮助儿子关兴杀了仇人潘璋——关羽其实一直没有放下那句“还我头来”。
对于那个血腥残酷的时代,普净长老的醒世一问就更没有什么用了——若干年后,在水淹七军一役中被关羽擒杀的庞德之子庞会,随同曹魏大将邓艾、钟会攻打蜀国。成都告破之后,庞会趁乱趁乱入城,冲入关府,关羽后代惨遭灭门。
仇恨继续,杀戮继续。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小人物,曾两次救了关羽——一次救了性命,一次救了灵魂。这个小人物,就是普净长老。
http://www.suzaoban.com/?a=show&c=index&id=4102